首 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法规 | 政产学研资源 | 产业动态 | 研究成果展示 | 理论探讨 | 文化交流 | 关于我们 |
![]() |
|
|||||||||||||||||||||||||||||||||||||||||||||||||||||||||||||||||||||||||||||||||||||||||||||||||||||||||||||
2012/10/12 13:36:53 | ||||||||||||||||||||||||||||||||||||||||||||||||||||||||||||||||||||||||||||||||||||||||||||||||||||||||||||||
近日,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生物制造重点实验室宣布,其培育的世界首例转乳糖分解酶基因奶牛诞生,并健康成长。该研究成果将为培育生产低乳糖奶奶牛新品种提供育种材料、生产不含乳糖或低乳糖牛奶的奶牛新品系(种)、创造低乳糖牛奶的奶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这项技术可以将乳糖分解为常人可利用的半乳糖和葡萄糖,为解决“低乳糖奶牛”这一乳业发展瓶颈打开了一扇门。此外,还可以满足糖苷酶工业生产的需求。 科研奇迹的诞生 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自治区生物制造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在一头黑白花奶牛怀孕45天的一个胎儿中提取了成纤维细胞,然后在实验室通过一个转染程序,把乳糖分解酶基因转到该细胞中,接着建成含有转乳糖分解酶基因克隆牛胚胎。2011年7月将转乳糖分解酶基因胚胎移植到14头受体牛中,在3个月妊娠检查时发现其中有7头受体牛怀孕,妊娠率达50%。2012年4月期间共产牛犊5头,产犊率达36%。专家组成员对5头转基因牛犊基因进行鉴定检测后发现,其中有3头牛犊身上已成功携带乳糖分解酶基因,有2头牛犊在出生后24小时内死亡,现有1头牛犊成活,取名为“拉克斯”,目前成长发育良好。研究人员对“拉克斯”进行的检测鉴定显示,乳糖分解酶因子已在其体内充分表达。待它长到25个月、正常产犊后,即可能生产低乳糖牛奶。 应用前景与效益显著 约有30%~50%的亚洲人,5%的欧洲人和90%的非洲人不同程度的患有“乳糖不耐症”,即不能饮用鲜奶或酸奶,其原因在于乳中含有乳糖,人饮用后,乳糖的分解主要依赖于乳糖酶,若人体内乳糖酶含量不足或缺少乳糖酶,乳中乳糖在肠道中不能被吸收利用并发酵,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而引起腹胀、腹泻、腹痛,导致胃肠不适,消化不良。而乳糖分解酶,可以将乳糖分解为被任何人利用的半乳糖和葡萄糖,“低乳糖奶牛”的诞生,有望解决“乳糖不耐症”人群喝牛奶的问题。另一方面,糖苷酶是食品工业的重要添加剂,作为生物反应器从本转基因牛产出的奶中提纯的糖苷酶不仅活性高,作用于第底物反应彻底,而且耐热性强,适于加工消毒处理,还可以发展保健功能食品。因为乳制品使其副产品的利用得以提高,减少环境污染。因此该项研究不但可满足“乳糖不耐症”消费群体的需求,还可满足糖苷酶工业生产的需求,势必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研究团队介绍 基因组与生物技术科技创新团队有成员1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中级职称6人,具有博士学位11人,硕士学位6人,本科1人;50岁以下的成员占83%,是一支年富力强、勇于创新的研究团队。近几年来完成国家和省部科研项目16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部级10项,现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治区重大重点项目等15项。迄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被SCI收录30多篇。2007年诞生了我国首例成年体细胞克隆绵羊;2010年诞生了我国及世界上数量规模最大的一批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绵羊;2011年完成了蒙古高原特色动物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的绘制;2011年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成吉思汗后代“天骄一号”蒙古族人的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的绘制;2007年在国际上首次分离获得了成年山羊和胎儿皮肤干细胞。在基因组和生物技术研究领域走在了前列,取得了丰硕成果。
|
山东政产学研合作联盟秘书处 版权所有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站长信箱 Copyright © 2012-2013 by http://www.sdzcxyhzl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2025900号 公安备案编号:37010329000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