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如何不会变“庇护”
最新信息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举行第二..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韵动节拍丨秋天伊始,立个健康小..
“让种粮也能够致富”(总书记的..
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凝..
热点信息
     部分参展艺术家合影 山东省政府参事、省..
山东政产学研书画联谊展在林业大..
孙大威作品
2012年度山东政产学研合作示..
山东政产学研合作联盟架构
协同创新 厚积薄发—..
2012山东省文化与区域经济发..
王羲之作品欣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3/2/20 9:22:20

 

    近日,一些地方出台规定,对输入姓名查询名下房产作出专门约束。原因是“住房信息的不正常流出,引发市民对住房信息安全的担忧”。

  财产信息属于个人隐私。我们不能写个姓名,就去随意查询他人的银行存款;同样,对个人房产信息,也应有必要的保护。严控“以人查房”,本身并没有错。这是一项早有明文规定的政策,也是各国保护个人隐私的通行做法。一些城市出台相关规定,只是重申或执行有关法规而已。耐人寻味的是,本为“解忧”的规定,却引发了新的担忧。人们担心,那些“房姐”、“房叔”是否可以高枕无忧了?在“房产反腐”的当下,这种疑问有一定的普遍性。

  其实,要纾解这些担忧也不难。比如,监察机构对领导干部申报的房产信息,理应有更严格的登记、核查和监督;在严控“以人查房”的同时,反贪机构更要加强对公务人员来源不明财产的调查。如果这些措施同时跟进,就能既实现保护隐私的初衷,又打消庇护贪腐的焦虑。

  我们常说,改革要系统配套。出台任何规定,不仅要考虑自身合法,更要顾及群众期待。唯此,反腐倡廉才能给群众以信心,改革发展才能凝聚更多力量。

 

山东政产学研合作联盟秘书处 版权所有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站长信箱 
Copyright © 2012-2013 by http://www.sdzcxyhzl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2025900号 公安备案编号:37010329000010